经济日报评论:预算公开常态化有利社会监督
来源:经济日报
近日,经济102个中央部门在同一天向社会“晒”出2022年部门预算。日报这是评论中央部门连续第13年集体公开预算,我国预算公开不断成熟深化,预算步入法治化、公开常态化、常态规范化阶段,化有会监社会公众参与也越来越全面深入。利社
作为政府年度收支计划,经济预算必须公开透明,日报以接受社会监督和约束。评论预算法对预算公开作出明确要求,预算各中央部门在每年集中公开预算,公开正是常态来自预算法的相关规定。13年是化有会监一个不短的历程,预算公开也持续呈现出新气象。
首先是依法依规公开预算,公开部门数量逐步扩大,由最初的70余家扩展到近年来的100余家。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依法依规公开预算,公开信息越来越细化,一系列收支报表全面、真实反映部门收支总体情况和财政拨款收支情况。
其次,越来越聚焦社会关切。预算公开的重要目的在于接受社会监督,不能自说自话、避重就轻,而是要充分回应群众关切。近年来,在加大预算公开力度过程中,还进一步增加项目公开数量、细化公开内容,主动将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项目公开,群众关心的很多问题都能在其中找到答案。
比如,中央强调政府要过紧日子,各部门如何落实?今年,所有公开预算的部门全都对贯彻落实过紧日子压减支出等情况做了说明,特别是对“三公”经费的每一项开支进行详细说明。此外,项目支出预算是部门支出预算的重要部分,群众十分关注财政资金投向了什么项目,部门预算中也越来越多地反映项目的详细信息。
最后,越来越注重花钱的效果。群众十分关心每年预算安排的这些钱能够取得什么效果。为此,近年来各部门持续扩大绩效目标公开范围。今年,大幅增加了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目标公开数量。比如,科技部对科研机构基本科研业务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管理支出、科普经费等项目列出详细的绩效目标表。公开了绩效目标,社会监督的指向更加明确,也有利于实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
建立现代预算管理制度任务艰巨,难以一蹴而就。预算公开虽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需持续不懈向前推进。中央部门发挥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地方各级政府及部门的预算也要逐步公开透明。地方层级预算和百姓“身边事”关系更密切,应增强预算透明度,主动回应关切、接受监督。
除了部门预算公开,各部门所属单位预算也不能成为“死角”。不少部门有一系列下设单位,以往外界对其收支难以了解。近年来,我国逐步推进各部门所属单位的预算公开工作,对各部门所属单位预决算公开的时限、细化程度也提出了具体要求。不少单位已经晒出了账本,这项工作还需要持续深化。
预算关系国家治理。我国推进预算公开的历程表明,公开是规范、监督政府收支行为的有效途径。越是主动公开预算信息,越能实现政府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曾金华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焦点)
- 马斯克:回推特吧!特朗普:不了,我要去白宫上班
- 外交部:在天灾人祸面前,美方应尽快归还阿富汗的国家财产
- 收到法院《应诉通知书》后未及时披露 北京银行董秘收警示函
- 巩固经济恢复态势——6月全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扫描
- 弟弟涉嫌操纵证券市场,姐姐又涉内幕交易!昊志机电再暴雷
- 宣传手段?美“福特”号航母“自宣”:1万次甲板起飞回收里程碑达成
- 阻断涉诈资金转移,AI加固金融机构反诈防线
- 苏州银行股价下跌启动稳定股价措施 超额计提拨备疑隐藏利润
- 重点关注,中字头股票直线拉升!政策利好不断,教育板块继续反弹
- 互联网平台网暴治理:众声喧哗中,如何拨开网暴迷雾?
- 加密货币价格暴跌 英伟达游戏显卡价格也跟着雪崩
- 人保财险高新支公司被罚1万元:会展大街营销服务部许可证遗失
- 经济日报:国内芯片市场等待更多企业
- “天奶”变不合格奶!麦趣尔牛奶塌房,控股股东已沦为“老赖”